1.韓非的名言
夫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疾形;曼理皓齒,說情而捐精。故去甚去泰,身乃無害。凡人臣之所道成奸者有八術:一曰同床,二曰在旁,三曰父兄,四曰養殃,五曰民萌,六曰流行,七曰威強,八曰四方。人主之患在於信人,信人則制於人。人臣之於其君,非有骨肉之親也,縛於勢而不得不事也。 古之人目短于自見,故以鏡觀面;智短于自知,故以道正已。故鏡無見疵之罪,道無明過之惡。目失鏡,則無以正須眉;身失道,則無以知迷惑。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緩已;董安于之心緩,故弦統以自急。故以有余補不足,以長績短,之謂明主。智術之士,必遠見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燭私。
能法之士,必強毅而勁直,不勁直,不能矯奸。
智術之士明察,聽用(一旦任職),則燭重人(當道權臣)之陰情。
能法之士勁直,聽用,則燭重人之奸行。
故智術能法之士用,則貴重之臣必在繩(朝綱)之外矣!
如是,智法之士與當道之人,不可兩存之仇也!資(根基)必不勝,而勢不兩存,法術之士焉得不危?其可以罪過誣陷者,以公法誅之!其不可以被以罪過者,以私劍(刺客)窮之!是故,明法而逆主上者,不戮于吏誅,必死于私劍矣!變法之難,要在君主,君主不明,國之不亡者鮮矣!
2.孔子.孟子.老子.墨子.韓非子的名言
子曰:“不憤不咎,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
孔子說:“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復地給他舉例了。”
孟子
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譯文】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樂足以使人死亡。
老子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已成道。
翻譯:有上等智慧之人,聽到老子講得道,馬上就去修行、學習,按老子的教理去實踐。中等智慧之人,是將信將疑,又想去實行又猶豫不決。下等智慧之人聽了道之后,大笑之!因為他不可理喻。正由于他理解不了,才正說明“道”的非常與微妙!道不是所有人都能聽聞得!更不用說“得道”了
墨子
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譯文】興天下的利益,除天下的禍害。
韓非子
華而不實,虛而無用。
只有華美的外表而缺乏實際的內容,便空泛而不切合實用。
3.【孔子,墨子,荀子,孟子,老子,莊子,韓非子,孫子的主要思想是
1、道家思想(1)老子:春秋晚期,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他認為世界萬物的本源為“道”,道是沒有形狀、超時空的永久存在,這是一種唯心論思想.老子的學說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認為世界萬物和人類社會總在不停的運動著,有無、難易、高低、貴賤、剛柔,說明對立的東西是相互轉化的,是相互依存不斷變化的.老子在政治上主張“無為”,反對采用嚴刑峻法,對后代的政治有很大的影響.(2)莊子:戰國時道家的代表人物,繼承并發展了老子的道家學說和唯心哲學,認為世界就是“我”的主觀產物.莊子鄙視富貴利祿,痛恨“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的不公平社會現象.2、墨子,戰國初期魯國人.他的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和“尚賢”.兼愛就是愛一切人,不分“王公大人”和“萬民”的階級差別,都要同等地愛.“非攻”反對戰爭,在當時主要是反對不義戰爭,反映了小生產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尚賢”主張任人唯賢,反對王公貴族的任人唯親.3、法家思想戰國時期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韓非子(商鞅的嚴刑峻法主張比韓非子更早).韓非子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當代必然勝過古代.人們應該按照現實需要進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傳統.韓非子主張“以法治國”,法治的對象是廣大臣民,除國君意外,不論貴賤,一律要受法的約束,“法不阿貴”.這種思想在戰國的大變革時期對打擊奴隸主貴族特權,是有積極意義的.韓非子主張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這種主張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潮流.4、儒家(1)春秋時期: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是我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思想主張包括:①仁,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主張“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張以愛人之心調解與和諧社會人際關系.②孔子維護周朝的“禮”,主張貴賤有“序”,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③主張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統治者要愛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④主張逐步改良,認為制度是不斷損益變化的,歷史是不斷演進的.⑤有教無類、學思結合、老實、謙虛、時常復習等教育主張.孔子的思想后來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儒家文化也成為我國傳統文化最主要的部分.(2)戰國時期:①孟子:發展了孔子的學說,政治上主張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他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反對統治者“虐民”“暴民”.孟子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的勞動時間,寬刑薄稅.孟子主張性本善,認為生生下來就具有善性,善性是人所固有的道德品質.孟子子在我國封建社會里,被統治者尊位“亞圣”地位僅次于孔子,對我國傳統文化影響至深.②荀子:他具有唯物思想,認為自然有自己的規律,主張“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變化規律而利用它,造福人類.5、兵家:孫子孫武被譽為“兵學鼻祖”,受到后世推崇,并不僅僅因為他的軍事指揮才能,而是因為他為后人留下的那部驚世駭俗的兵學圣典《孫子兵法》,它以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從戰爭的實際出發,總結和揭示了戰爭的普遍規律和基本的戰略戰術原則;同時在于它具有著深刻的謀略內涵、道德內涵和哲學內涵,具有超越所處時代的思想性和創造精神.。
4.求老子 莊子 孟子 墨子 孔子 韓非子名言各兩句
老子: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上善若水。
莊子:
1、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合一。
2、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
孟子:
1、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2、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墨子:
1、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2、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
孔子:
1、不學禮,無以立。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韓非子:
1、愛臣太親,必危主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
2、欲為其國,必伐其聚;不伐其聚,彼將聚眾。
5.先秦諸子孔子,孟子,荀子,老子,莊子,韓非子,墨子等思想家名言
這里有孔子的名言1. 是可忍,孰不可忍《論語?八佾》譯文: 如果這件事情能容忍,那還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2.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第七章?述而篇》譯文:做人要不斷學習,不感到厭煩;教育學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3.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第七章?述而篇》譯文: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
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如果自己有的話,要注意改正;如果沒有,就要加以防備。4.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論語?第二章?為政篇》譯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知道不能裝作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指做學問態度要端正,也指做人要誠實。5. 一言以蔽之,思無邪《論語?第二章?為政篇》譯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
6.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論語?第二章?為政篇》譯文: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7.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第二章?為政篇》譯文: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8. 君子不器 《論語?第二章?為政篇》譯文:君子不像器具那樣,(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9. 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論語?第二章?為政篇》譯文:對于你要說的話,先實行了,再說出來,(這就夠說是一個君子了)。
10. 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第二章?為政篇》譯文:見到應該挺身而出的事情,卻袖手旁觀,就是怯懦。11.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第七章?述而篇》譯文:不到學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時先不要去開導他;不到學生心里明白卻又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時也不要去啟發他。
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面的東西,那就不再教他了。12.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論語?第七章?述而篇》譯文:發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
13.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第七章?述而篇》譯文:仁難道離我們很遠嗎?只要我想達到仁,仁就來了。14.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第二章?為政篇》譯文:只知道學習,卻不知道思考,到頭來等于白學;只知道思考卻不去學習,則就變得有害了。
15. 食不語,寢不言《論語?鄉黨》譯文:吃飯睡覺的的時候最好不要說話16.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論語》譯文:用不義的手段得到富與貴,對于我,那些富與貴就如同天上的浮云17. 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譯文:士的志趣在于道,而恥于衣食惡劣的話,是尚未與他把這個道理講透徹啊。18. 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篇第十六》第十三章 譯文:不學禮何以立,不學禮你怎么做人19.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譯文:天資聰明而又好學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20.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干盟,兵不逼好《左傳》譯文華夏以外的人不得圖謀中原,夷人不得觸犯盟會,武力不能逼迫友好21.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論語》曾子說的,不是孔子 譯文:如果對于去世者的喪禮能慎重地處理舉行,日久之后亦能定期舉行祭禮不斷追思的話,社會之風俗道德也一定可以漸漸篤厚起來的。
22. 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衛靈公》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能敗壞德行。小事不能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
23. 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衛靈公》走著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謀劃。比喻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
2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論語?衛靈公》譯文: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25.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調26.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孔子《論語?述而》譯文:君子通曉事理,故待人接物處世猶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
27.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孔子《論語?泰伯》譯文: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去考慮那個職位上的事28. 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孔子《論語?子罕》譯文: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29.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孔子《論語?子罕》譯文: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30. 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孔子《論語.子罕》譯文:聰明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31.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論語.子罕》譯文:到了寒冷的冬季,才知道松樹柏樹是最后凋謝的32.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孔子《論語.顏淵》33.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是孔子感嘆時光易逝,如滔滔江水。
34.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 《禮記?雜記下》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意思是寬嚴相結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國家的方法。
孔子的名言:。
6.荀子,李悝,申不害,商鞅,韓非子等人寫的名言
荀子名言
1、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2、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勸學》
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4、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5、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荀子·王制》
6、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
7、公生明,偏生暗。
8、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9、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10、人之于文學也,猶玉之于琢磨也。
李悝名言
1,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
2,為國之道,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
申不害名言
1,智均不相使,力均不相勝。
2,妒妻不破難家,亂臣不難破國。一妻擅夫,眾妻皆亂;一臣專君,群臣皆蔽。
3,君之所以尊者,令。令不行,是無君也,故明君慎令。
商鞅名言
1,疑行無成,疑事無功。
2,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3,圣王者不貴義而貴法,法必明,令必行,則已矣。
4,圣人為民法,必使之明白易知,愚智遍在之。
韓非名言
1.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
2.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
3.虛靜無事,以暗見疵。
4.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
5.君無見其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