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詩人穆旦的名句
穆旦《贊美》詩解析 理解這首詩里有三句話應當記住:一是對民族生存現狀的痛苦記憶,二是對堅忍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深思,三是中華民族的頑強生命力的贊美。
秋天 秋天紅色的膝蓋 跪在地上 小花死在回家的路上 淚水打濕 鴿子的后腦勺 一位少年去摘蘋果樹上的燈 植物沒有眼睛 掛著冬天的身份牌 一條干涸的河 是動物的最后情感 一位少年人去摘蘋果樹上的燈 我的眼睛 黑玻璃,白玻璃 證明不了什么 秋天一定在努力地忘記著 嘴唇吹滅很少的云朵 一位少年去摘蘋果樹上的燈 1984.11 “秋天”也是海子意象集群之一。 關于海子的秋天主題,很多。
海子的秋天,是孤獨的,蕭瑟的,悲傷的。那不是碩果累累的秋天。
本詩寫于1984年,這應該是海子最抒情的時期。這些流自靈魂的抒情,是海子多種美的最真摯的,最讓人悲傷的美。
“秋天紅色的膝蓋/跪在地上”,溫柔的秋天,跪在地上,祈禱或等候,或者在守候。一幅多么美麗的畫面。
其實我們很容易發現海子的抒情詩中多是充滿矛盾的,正這種意象上的矛盾與沖突讓海子的一種真實的感情自然流露。其實我們所發現的美,大多源自這里。
那種意象的美麗與痛苦的沖突。或者說是凄美。
“小花死在回家的路上”,此轉折。 “淚水”的意象永遠與悲傷有關。
“鴿子”,讓我們想起了《亞洲銅》那只鴿子,對,愛飛翔愛幻想的鴿子,如此悲傷。 “一位少年去摘蘋果樹上的燈”,摘蘋果的少年,果實,燈,夢幻的 果實,夢幻的少年。
又一幅美。 “植物沒有眼睛”,所以植物看不到這些,植物,只是靜靜的在守候。
“冬天的身份牌”,植物在冬天的表征,是干枯啊,枯黃于蕭殺的氣息。 “干枯的河”“最后情感”。
我一直震驚于海子如此神奇的想象力。我只能乏力的將其歸結于他那顆純潔的靈魂,情感,河流,最后的,干涸的,有些東西,只可意會。
總結來說此節的意象是蕭瑟的,是悲傷的,與第二節正好對應,又一沖突完結。 后兩節有了反復的跡象。
“玻璃”的眼睛,晶瑩透徹的眼睛,看到的,卻不是深刻的。對,信念才是最深刻的啊,秋天,跪在地上的秋天“在努力忘記著”,忘記著什么?夢幻般的收獲,晶瑩的果實?秋風“吹滅”,輕輕的吹滅,云朵,夢幻的云朵,輕輕的用嘴唇吹滅,努力忘記? 一位少年人去摘蘋果樹上的燈 此句反復出現,采摘理想(蘋果般的收獲的燈的理想)的少年,穿插在秋天的畫面之中,這是秋天唯一動的景象,動的,才是真實的。
其實賞析就像剖析自己,是一件很痛苦也很困難的事情,但是卻很真誠。我無法很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情感,只能排列這些情感片段,或者可以羅列出那份感動。
海子的抒情詩最美的部分在于意象以及意象的刻畫,此詩應該可沙揚娜拉 ——致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 死水 聞一多 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 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 不如多扔些破銅爛鐵, 爽性潑你的剩菜殘羹。
也許銅的要綠成翡翠, 鐵罐上銹出幾瓣桃花; 再讓油膩織一層羅綺, 霉菌給他蒸出些云霞。 讓死水酵成一溝綠酒, 漂滿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們笑聲變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溝絕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幾分鮮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聲。
俯伐碘和鄢古碉汰冬咯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 這里斷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讓給丑惡來開墾, 看它造出個什么世界。 最后兩句是 《我們準備著》 我們準備著深深地領受 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跡, 在漫長的歲月里忽然有 彗星的出現,狂風乍起。
我們的生命在這一瞬間, 仿佛在第一次的擁抱里 過去的悲歡忽然在眼前 凝結成屹然不動的形體。 我們贊頌那些小昆蟲, 它們經過了一次交媾 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險, 便結束它們美妙的一生。
我們整個的生命在承受 狂風乍起,彗星的出現。 有些我不知道就把原文找來了,o(∩_∩)o。
2.穆旦《贊美》詩詞
贊美 穆旦 走不盡的山巒和起伏,河流和草原, 數不盡的密密的村莊,雞鳴和狗吠, 接連在原是荒涼的亞洲的土地上, 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嘯著干燥的風, 在低壓的暗云下唱著單調的東流的水, 在憂郁的森林里有無數埋藏的年代。
它們靜靜地和我擁抱: 說不盡的故事是說不盡的災難,沉默的 是愛情,是在天空飛翔的鷹群, 是干枯的眼睛期待著泉涌的熱淚, 當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在遙遠的天際爬行; 我有太多的話語,太悠久的感情, 我要以荒涼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騾子車, 我要以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陰雨的天氣, 我要以一切擁抱你,你, 我到處看見的人民呵, 在恥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僂的人民, 我要以帶血的手和你們一一擁抱。 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一個農夫,他粗糙的身軀移動在田野中, 他是一個女人的孩子,許多孩子的父親, 多少朝代在他的身邊升起又降落了 而把希望和失望壓在他身上, 而他永遠無言地跟在犁后旋轉, 翻起同樣的泥土溶解過他祖先的, 是同樣的受難的形象凝固在路旁。 在大路上多少次愉快的歌聲流過去了, 多少次跟來的是臨到他的憂患; 在大路上人們演說,叫囂,歡快, 然而他沒有,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鋤頭, 再一次相信名詞,溶進了大眾的愛, 堅定地,他看著自己溶進死亡里, 而這樣的路是無限的悠長的 而他是不能夠流淚的, 他沒有流淚,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在群山的包圍里,在蔚藍的天空下, 在春天和秋天經過他家園的時候, 在幽深的谷里隱著最含蓄的悲哀: 一個老婦期待著孩子,許多孩子期待著 饑餓,而又在饑餓里忍耐, 在路旁仍是那聚集著黑暗的茅屋, 一樣的是不可知的恐懼,一樣的是 大自然中那侵蝕著生活的泥土, 而他走去了從不回頭詛咒。 為了他我要擁抱每一個人, 為了他我失去了擁抱的安慰, 因為他,我們是不能給以幸福的, 痛哭吧,讓我們在他的身上痛哭吧, 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一樣的是這悠久的年代的風, 一樣的是從這傾圮的屋檐下散開的無盡的呻吟和寒冷, 它歌唱在一片枯槁的樹頂上, 它吹過了荒蕪的沼澤,蘆葦和蟲鳴, 一樣的是這飛過的烏鴉的聲音。 當我走過,站在路上踟躕, 我踟躕著為了多年恥辱的歷史 仍在這廣大的山河中等待, 等待著,我們無言的痛苦是太多了, 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歌的第一節是對祖國遼闊而蒼茫的土地、悠久而沉重的歷史、貧窮而屈辱的民族的描繪,并表達了自己對祖國,對民族血肉相連,生死相依的熱愛,詩人要去擁抱這一切,因為在這樣的土地上,這樣的民族已經站起來。詩歌首先以眾多的意象(前6句)來描繪祖國,充滿著既愛又怨的復雜感情。
這里既有連綿起伏的山巒,密密麻麻的村莊,風光美麗的河流、草原和古樸動聽的雞鳴、狗吠;又有野草茫茫,風沙干燥,暗云低壓和流水嗚咽;還有荒涼而貧脊的土地,憂郁而黑暗的森林和悄然遠逝的年代。這些意象的鋪陳排列,讓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土地的遼闊,人民的苦難和歷史的悠久,給人的印象是既開闊蒼茫,又沉重壓抑。
接著,詩歌又以“它們靜靜地和我擁抱”的場景(7—11句)來描繪“我”的體會和感受。生活在這塊土地上,故事層出不窮地發生,災難鋪天蓋地地襲來,天空中沒有展翅高飛、昂首放歌的雄鷹,大地上沒有轟轟烈烈、驚心動魄的愛情,人們“爬行”在遙遠的天際,灰頭土面,忍辱負重,從古代走來,艱難而緩慢地行進在現代。
他們用“干枯的眼睛期待著泉涌的熱淚”,在期待中絕望,在絕望中期待,顯示出一種直面災難,忍受屈辱,意志不屈,信念不垮的生存風范。“(沉默的)是干枯的眼睛期待著泉涌的熱淚”這一靜態意象的出現猶如一尊雕像,寓永恒于瞬間,融無限于有限,直逼心靈,感人肺腑。
眼睛何以干枯?是因災難痛苦而泣淚成血,還是因苦苦期盼而無因無果?是因瘦弱老邁而目斷神枯?還是因生活赤貧而滿目枯干?“枯干的眼睛”何以依然期待?“泉涌的熱淚”能夠出現嗎?假如出現,它能夠撫慰那顆疲憊而憔悴的心嗎?……是饑餓期待溫飽,還是動亂期待和平?是黑暗期待光明,還是苦難期待幸福?……一雙干枯的眼睛和一份執著的期待濃縮了人生的無限滄桑和民族的沉痛記憶。隱隱約約之中,我們分明感受到了一種力量,一種孜孜以求,苦苦期盼的力量,一種不甘屈辱,奮勇抗爭的力量。
穆旦通過一雙眼睛寫活了一個民族求生存,求自由的偉力。最后,詩歌以一系列沉痛悲壯的意象(12---18句)來描寫“我要以一切擁抱你,我到處看見的人民”。
荒涼的沙漠,坎坷的小路,漫山的野花,陰雨的天氣,騾子車和槽子船跟“帶血的手”一樣,表明“我”與“人民”是一體的,患難與共,休戚相關,都在過去的苦難,今天的血污和明天的希望中生活。盡管人民苦難深重,屈辱重重,盡管“我”艱辛坎坷,流血負傷,但是“我”有“太多的話語,太悠久的感情”,我仍要“和你們一一擁抱”,擁抱里有同甘共苦和同仇敵愾,擁抱里有崇高敬意和無窮動力,擁抱里有保家衛國和浴血奮戰,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第二、三節則把整體凝化為一個具體,詩人贊美的目光和歌唱指向了一個具體的“農夫”,而他既是第一節詩中。
3.穆旦(詩八首)的現代性
成熟的年代 ——穆旦《詩八首》解讀 你底眼睛看見這一場火災, 你看不見我,雖然我為你點燃, 唉,那燃燒著的不過是成熟的年代, 你底,我底。
我們相隔如重山! ——穆旦《詩八首》 詩可以解讀嗎?在我看來,詩的解讀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詩是最近乎元語言的東西,我們對詩的解讀,不是去接近詩,而僅僅是解釋詩歌被閱讀后的種種觀念。
我們的詩歌批評也只是這種閱讀和解釋經驗的集合。顯然,這都不是詩。
所以,只有當詩歌批評成為某種接近詩的向度,此時,詩之本原的呈現才有可能。詩不是結論,但依然是一種言。
此言非形而上學之言,而是一種語言的引誘。故我的這一篇詩歌批評,不在于提供某種結論,而旨在探索穆旦《詩八首》的種種意味。
愿此意味可以與您共同分享。 一 基本路向 首先,我需要區分兩種不同的批評,文本解釋和文學批評。
文本解釋,或者說是文本批評,乃是根植于所要批評的文本,以作者的寫作痕跡和批評者的閱讀感受為線索,以文本的意味為內容,主要意圖是要求閱讀經驗的溝通交流。而文學批評則是發軔于文學理論,強調文本與理論之間的關系,輔助以文本社會處境的考察,更多是理性的,歷史的看。
之所以提出這些,是因為穆旦的《詩八首》非常獨特,她既不是私屬于個人感受的情愛之詩,或者獨白、祈禱,也不是面向公眾的呼告、戰斗檄文,而是以認信上帝為基底,借情愛的表達為形式,言說屬靈經驗之詩。這樣以來,我就不能忽視穆旦的屬靈經驗,而用形而上學之言來框定;也不能只分享其神學意味,而忽視這首詩生成的社會原因。
此決定了我這篇批評的基本路向,就是神學闡釋和歷史境遇考察的結合。 二 若干問題 讓我們從詩本身開始。
第一個問題是:《詩八首》是愛情詩嗎? 應該說,《詩八首》是一首愛情詩,因為詩的主題是描述愛的經驗。但她并不是一首簡單的愛情詩,描述的不僅僅是戀人之愛。
而是通過對語言的體驗,在詩中使人子對人子的愛分享了人子對上帝的愛。 為什么這么說呢?里爾克在《杜伊諾哀歌》中寫到:“哪一顆心不是艱難地面臨它。
戀人會輕松一些?啊,他們不過相互掩蔽他們的命運。”里爾克詩要說的不僅是人子要面對上帝時的艱難,更要說,如果戀人之愛只是逃避孤獨,相互取悅,那么向上帝的道路就不會展現。
要區分戀人之愛與上帝之愛,關鍵要看這愛是不是有苦的,苦在何處。上帝之愛是有苦的,苦在人言相對于上帝言永遠是不足的。
言說上帝是困難的,而言說戀人是容易的。只有意識到這種困難,并以對人子的愛追隨上帝,此時才能使人子對人子的愛分享人子對上帝的愛。
“靜靜地,我們擁抱在用言語所能照明的世界里,而那未形成的黑暗是可怕的,那可能的和不可能的使我們沉迷。”,此句表明人子之愛在語言之中,語言是我們的愛的所在。
為什么人言不能到那“未形成的黑暗”中呢?為什么“那可能的和不可能的使我們沉迷”呢?這恰恰是人言與上帝言關系的一個體現。如果語言不是為了使人愛上帝,那她存在又有何意義? 正是詩人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詩八首》就不是一首戀人之詩,而是愛之詩,愛上帝之詩。
這樣,《詩八首》就是以愛為主題而不僅僅是以男女之愛為主題的。此分享決定了本文批評的視角。
第二個問題是:《詩八首》是言上帝之詩還是言絕對者之詩? 要回應這個問題,首先要區別上帝和絕對者。上帝是道成肉身的上帝,亞伯拉罕的上帝,是愛我們的天父;而絕對者是哲學家的絕對者,是他們認為通過理性可以抵達的終極,或者說,絕對者就是虛無。
① 當“我思故我在”的懷疑論開始了近代哲學,②一個巨大的逐神運動就開始了。我們周圍所圍浸的上帝之愛,無窮的奧義也就消失了。
語言一步步失去她的啟示性,而變成了一種傳意的工具。我們所面臨的后果是語言的荒蕪。
在這里,我不能展開論述,而只能提供一個大致的背景。回到詩中。
穆旦寫到:“風暴,遠路,寂寞的夜晚,丟失,記憶,永續的時間,所有科學不能祛除的恐懼,讓我在你底懷里得到安憩”。為什么這個恐懼是“所有科學不能祛除的”呢?如果這個恐懼不是詩人對上帝的敬畏又是什么呢?而那古老的格言說:敬畏上帝乃智慧之始。
反過來說,如果穆旦言的是絕對者,那么他有什么可以恐懼的呢?因為這個絕對者終究會完全在理性的掌握之中,人可以心安理得的面對,自然是于恐懼無緣的。 當我們領會《詩八首》是言上帝之詩的時候,就可以開始領會詩人的深刻意味了。
第三個問題是:穆旦為什么要言上帝?他如何言上帝?他的上帝是什么樣子的呢? 要回應這兩個問題,必須從詩人所處的時代來了解。這首詩寫于1942年,那個時代,正是中國發生巨大變化的時代。
關于這個變化,各種說法已經太多了,我想提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在那個時代的處境。更確切的說,是儒教在五四啟蒙后的處境。
大家可以明白,一個巨大的斷裂出現了。這個斷裂,是指中國的傳統文化已經失去了他的根基。
這個根基,有精神的,從“天人合一”到理性科學;有文化的,從封建文化到半殖民地文化;有體制的,廢科舉使儒教與社會政治經濟體系的姻親關系被解除。這。
4.求穆旦的一首詩的全篇
“這才知道我全部的努力,不過完成了普通的生活。”這是穆旦的詩句,摘自《冥想》第2節。全詩是這樣的:
把生命的突泉捧在我手里,
我只覺得它來得新鮮,
是濃烈的酒,清新的泡沫,
注入我的奔波、勞作、冒險。
仿佛前人從未經臨的園地
就要展現在我的面前。
但如今,突然面對著墳墓,
我冷眼向過去稍稍回顧,
只見它曲折灌溉的悲喜
都消失在一片亙古的荒漠,
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
不過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這首詩寫于1976年,當時穆旦已經年近六十,可是詩句的新鮮、銳利并不遜于他年輕時寫的那些不朽的篇章。我是因為這句詩愛上穆旦,而不是象很多穆旦的粉絲一樣從他的《詩八首》開始驚艷。《詩八首》當然是穆旦作品中最燦爛的篇章之一,每一個字都散射著鉆石般銳利而清冷的光芒,而我很慚愧,跟大多數同齡人一樣,穆旦的名字被我們忽視,他的身影被歷史的塵埃湮沒,要靠一個極其偶然的機會,時間揭開布滿塵土的一角窗簾,電光火石間,他光芒四射,我的眼睛被灼痛,我的心被洞穿——從此,愛上穆旦。
穆旦,這個中國三四十年代早熟又早慧的天才詩人。讀到他的這句詩,我才知道,很久以前鐘愛的泰戈爾的詩句“天空中沒有翅膀的痕跡/而我已飛過”是多么柔弱蒼白。也許那時候畢竟太年輕,躁動不安的慘綠少年,需要泰戈爾的寧靜溫柔撫慰我們的靈魂。如今的我更加喜歡沉淀的智慧,更加欣賞清平的理性,泰戈爾的薔薇色花園離我遠去,我一面欣慰,另一面也終不免遺憾。
穆旦是智性詩人的代表。在三十年代的中國詩壇,曾經崛起了一個“以智慧為主腦”的主智詩的潮流,被稱為新的智慧詩。卞之琳、廢名、馮至把哲理的思考溶化在象征性的意象中,隱藏在抒情詩整體的構造中,他們的詩為哲理思想找到了象征的肢體,他們的優秀作品使智與情達到了溶化為一的程度。此時,有一個清華的年青人開始接觸到了艾略特。剛剛翻譯過來的《荒原》詩集不僅從形式上而是從精神上和創作理念上都深深影響了這個青年人――穆旦。從此,使用著歐化的語言,跳動的語言,現代的語言的穆旦,開始了他輝煌的詩歌創作歷程。
穆旦的詩中顫動著痛苦與清醒,閃著冬日陽光下深紫的群山頂上千年冰雪般的銳利光芒。讀他的詩,心中總是先產生疼痛,再副生喜悅。
5.求穆旦的《贈別》原詩
《贈別》 穆旦
1
多少人的青春在這里迷醉,
然后走上熙攘的路程,
朦朧的是你的怠倦,云光和水,
他們的自己丟失了隨著就遺忘,
多少次了你的園門開啟,
你的美繁復,你的心變冷,
盡管四季的歌喉唱得多好,
當無翼而來的夜露凝重——
等你老了,獨自對著爐火,
就會知道有一個靈魂也靜靜地,
他曾經愛你的變化無盡,
旅夢碎了,他愛你的愁緒紛紛。
2
每次相見你閃來的倒影
千萬端機緣和你的火凝成,
已經為每一分每一秒的事體
在我的心里碾碎無形,
你的跳動的波紋,你的空靈
的笑,我徒然渴望擁有,
它們來了又逝去在神的智慧里,
留下的不過是我曲折的感情,
看你去了,在無望的追想中,
這就是為什么我常常沉默:
直到你再來,以新的火
摒擋我所嫉妒的時間的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