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昌齡出塞千古名句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里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里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只要鎮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的鎮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多次把匈奴打敗。“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后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凄涼,慷慨而不淺露,王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一首。
2.誰知道《出塞》的千古名句啊
1、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2、原文 《出塞》(唐)王昌齡 其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其二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3、譯文 其一 秦漢以來,明月就是這樣照耀著邊塞,但是離家萬里的士卒卻沒能回還。
如果有衛青、李廣這樣的將軍立馬陣前,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踏過陰山。 其二 將軍剛剛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寶馬出戰,戰斗結束后戰場上剩下凄涼的月色。
城頭上的戰鼓還在曠野里震蕩回響,將軍刀匣里的寶刀上的血跡仍然沒干。 4、《出塞二首》是唐朝詩人王昌齡的一組邊塞詩。
第一首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詩人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詩里熔鑄了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
對《出塞》的評價歷來很高。明代詩人李攀龍甚至推獎它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楊慎編選唐人絕句,也列它為第一。
第二首詩描寫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戰斗剛剛結束時的情景。寥寥數筆,生動地描繪了將士們的英雄氣概,勝利者的驕傲神態。
轉載請注明出處365教育網 » 出塞敢于提問的名句是什么